传热、传质类比实验

实验简介

三传类比指传递过程中的动量传递、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者之间定量的类比关系, Chilton和Colburn曾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湍流条件下,摩擦系数、对流传热系数和对流传质系数之 间的三传类比关系。本实验通过用极限扩散电流法(LDCT法)测定垂直管内液固传质系数, 运用传热与传质的类比关系验证三传类比原理。

仿真实验意义

通过仿真实验,可以进行传热、传质类比实验流程的模拟操作。解决了传热、 传质类比实验过程中的预习难、实验讲解难、实验操作难、练习难、数据处理 难、实验考核难、实验教学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,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。

仿真实验目的

通过传热、传质类比实验仿真系统,学生可以了解传热、传质类比实验的目的、 原理、设备、操作流程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。学习装置中各个部件的名称、用途 。通过模拟仿真操作,学生掌握传热、传质类比实验的操作流程及每一步操作会产 生的响应。了解用极限扩散电流技术测定固液传质系数的原理,掌握用极限扩散电流 法(LDCT法)测定垂直管内液固传质系数的实验方法,运用传热与传质的类比关系 验证三传类比原理。

实验装置及流程

实验段有机玻璃管尺寸为φ26×3mm、长为1500mm,在距入口1000mm处设有电极, 电极的设置形式如图3所示。循环液槽中的电解质溶液由循环泵输送,经调节阀和 转子流量计调控后进入实验段。离开实验段的液体经下降管返回循环液槽。溶液中 的溶解氧将影响电极反应,故配好的电解液需进行脱氧气处理,方法是向溶液中鼓 入氮气,以促进溶解氧的解吸。来自氮气瓶的氮气经减压阀后进入缓冲罐,再经转子 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实验段,并在实验段顶部经气液分离罐后放空。


反应产物由气相色谱仪分析苯、甲苯、乙苯、苯乙烯含量。

实验原理

LDCT法原理:

在铁氰化钾与亚铁氰化钾所构成的电解质溶液中设置一对电极,其中,阴极(测量电极)的表面积 远比阳极的表面积小。当有电压施加在两电极之间时,在溶液中便有电极反应发生,阴极上是铁氰根离子的还原,阳极上则是亚铁氰根离子的氧化:

阴极:

阳极:

电极电路中电流强度的大小反映出电极反应的快慢。在溶液中,反应离子将向电极表面运动, 其传递方式主要为:① 电场作用下的离子迁移;② 浓度梯度所导致的扩散。若向溶液中加入过 量的惰性电介质溶质,则可消除电迁移的影响。此时,宏观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离子向电极表面 的扩散速率与电极表面上的电化学反应速率。当外加直流电压由小变大时,宏观反应速率加快,电 路中的电流变大。典型的电流—电压曲线如图1所示。当电压加大到某一值后(达到极限电流区域) ,电极表面上的电化学反应已相当快,超过了反应离子向电极表面的扩散速度,宏观电化学反应速度 由反应离子向电极表面扩散的速度所控制,此时电极表面反应离子浓度趋于零,电压的改变对电流影 响很小,在电流—电压曲线上出现“平台”。这一“平台”所对应的电流值称为“极限扩散电流”。在极限扩 散电流下,电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离子向电极表面的扩散速率相等。


由对流传质方程:


又由电化学反应原理(法拉第定律):


因而有:


式中:kL — 电极表面的固液传质系数,m/s;IL — 极限电流,A;n — 每个分子在电极上反应时的离子数; F — Faraday常数;A — 测量电极(阴极)表面积,m2;cA — 主体溶液中反应离子的浓度,mol/m3;NA — 传质速率,mol/(m2.s)。

由方程(3)实现LDCT法测定垂直管内的传质系数 。

仿真实验特点

仿真实验中包括实验预习、实验设备、实验流程、实验操作、数据采集、数据处理、实验报告八个部分。

传热、传质类比仿真实验特点:

(1)具有实验设备流程图,学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实验的整个流程的操作,实现操作部件与设备内部物流的正确物流响应关系;

(2)可以让学生熟悉实验流程,掌握实验及各部分零部件的工作原理;

(3)实现预习、练习、测试一体化效果。


支持平台

支持平台
支持
不支持
客户端(win)
移动端
VR头盔
web版
3D图像
2D图像